又是一年收獲時
從耕地平原
到高山梯田
良田舒卷
“十四五”以來
我國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
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10月14日,在吉林省公主嶺市,一列高鐵列車沿著田間的鐵路線穿行(無人機照片)。2025年,吉林省深化農機研發(fā)、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示范,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4.6%。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9月18日拍攝的重慶市黔江區(qū)五里鎮(zhèn)梯田景色(無人機照片)。地處武陵山區(qū)腹地的重慶市黔江區(qū)五里鎮(zhèn)水稻種植面積5300畝,是武陵山地區(qū)糧食主要產區(qū)之一。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10月14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qū)沙虎村,村民在水稻田里忙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小田并大田
糧田變良田
“十四五”以來
我國累計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
相當于黑龍江、河南兩省面積的總和
7月9日拍攝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撒蓮鎮(zhèn)安全村高標準農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5月27日,在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街道高標準農田里,農民駕駛收割機搶收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翟慧勇攝)
我國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
2024年突破1.4萬億斤
比2020年增產740億斤
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
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0月14日,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共青農場有限公司糧貿中心,鏟車在進行糧食清選作業(yè),為烘干做準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李昂 攝)
5月28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五溝鎮(zhèn)廟前村,農機手駕駛收割機收割小麥。新華社發(fā)(萬善朝 攝)
10月16日,山東省棗莊市孟莊鎮(zhèn)劉嶺村農民揚曬收獲的玉米。新華社發(fā)(孫中喆 攝)
從種子培育
到收割
再到儲存
新技術讓糧食生產流通全鏈條提質增效
推動形成農業(yè)新質生產力發(fā)展格局
這是9月26日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拍攝的全自動高通量核酸提取平臺。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10月16日,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城頭鎮(zhèn)中青墩村,種植戶駕駛收割機搶收水稻。新華社發(fā)(司偉 攝)
這是3月20日在農芯科技(天津)有限責任公司智慧農業(yè)園區(qū)智能溫室內拍攝的用于監(jiān)測環(huán)境數(shù)值的捕捉器。春暖花開時節(jié),科研人員開展多場景的智慧農業(yè)田間應用試驗,用科技賦能農業(yè)生產。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5月28日,在位于江蘇盱眙的江蘇農墾三河農場,收獲的小麥進入大華種業(yè)三河分公司存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10月15日,在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人員進行蟲害防治相關試驗。近年來,中儲糧成都青白江倉儲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糧食儲藏科技研發(fā)機構密切合作,應用智能扦檢平臺、AI蟲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移動式組合清理設備等儲糧技術、設備,大幅提升儲存效率和質量。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十四五”即將收官
“十五五”新程待啟
端牢中國飯碗
共護大國糧倉
中國將為世界糧食安全
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制作:逯陽 徐欽 樊雨晴
新華社攝影部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蒙)字第631號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