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7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文物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長城資源調查中新發(fā)現9處烽燧遺址。根據地表遺物判斷,其為漢代列燧,西夏時期有沿用。
烽燧也稱烽火臺,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夜晚放火,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的方法。它與長城并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列燧是指排列起來,連點成線的烽火臺。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連接線東緣的這些烽燧,間隔4公里左右,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形成了完整的烽燧線。目前,這些烽燧遺址,有的保存較好,形制完整,有的破壞嚴重,只剩下一個小石堆。根據烽燧線的走向,可以初步判斷這一列燧向南進入今甘肅省石羊河下游地區(qū)。
內蒙古阿拉善盟有著豐富的長城資源,境內現存明代、漢代、西夏3個時期的各類長城共計30余萬米。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